n125622

1945年,一名八路军战士由于太过专注,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,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伏

1945年,一名八路军战士由于太过专注,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,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伏击点只剩下了自己,而鬼子也已经走到了跟前!

赵友金,1927年出生在山东莒县碁山镇西坡村,家里穷得叮当响,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,常常连饭都吃不饱。父母起早贪黑,靠着种地和捡野菜维持生计。村里草屋泥墙,炊烟袅袅,日子清苦但也有笑声。1937年,日军入侵山东,村子被糟蹋得不成样子,庄稼被抢,乡亲们东躲西藏。赵友金一家逃到山里,靠野菜和树皮填肚子,夜里挤在山洞,睡得不安稳。 16岁那年,村里几个年轻人讲起抗日的故事,慷慨激昂,点燃了他的热血。他背着家人,翻山越岭到纪家坪,磨破嘴皮子才加入八路军。招兵的干部看他瘦小,起初不想要,可他站得笔直,嗓子洪亮地喊出报国的心愿,终于被收下。参军后,他分到一支旧步枪和10发子弹,宝贝得不行,晚上借着月光擦枪,子弹摆得整整齐齐,舍不得沾一点灰。班长叮嘱子弹金贵,要瞄准了打,他记在心里,训练时从不用实弹,只拿空枪练瞄准,力求每一发都打出效果。

1945年3月,赵友金随部队到下涯村执行阻击任务。队伍天不亮就出发,沿着山路摸黑前行,草鞋踩在泥土上,发出轻微的声响。连长选了一处山坡做伏击点,灌木杂草能藏住人。赵友金趴在土坡后,步枪架好,枪口指向远处的小路,眼睛死盯着路口。日军队伍慢慢出现,军靴踩地,声音沉闷,辎重车吱吱作响,扬起尘土。队伍拖得老长,足有两百多人,刺刀闪着寒光,领头的日军小队长肩上挂着军刀,嘴里叼着烟。赵友金瞄准小队长,手指搭在扳机上,屏住呼吸。连长低声下令准备战斗,战士们调整枪口,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。 侦察兵跑回报告,敌军人数太多,装备也好,硬打肯定吃亏。连长当机立断,命令撤退,战士们弓着腰,借着灌木掩护,悄悄往后撤。赵友金却没听见命令,眼睛只盯着日军,脑子里全是瞄准的要领。战友们撤走后,山坡上静得吓人,他毫无察觉。日军越走越近,三十米不到,军靴声清晰可闻。他猛然抬头,发现身边没人,敌军已近在眼前。他迅速稳住枪,瞄准小队长胸口,果断开枪。枪声响彻山谷,子弹击中小队长,血花迸溅,后面一个士兵也被擦倒。日军队伍乱成一团,士兵扑倒在地,躲到路边土坎后,乱糟糟地喊叫。

赵友金翻身滚下土坡,钻进密林,飞快撤退,脚下碎石四散,军装被树枝刮破。他跑出百余米,撞上折回接应的排长和几个战友。排长揪住他衣领,拍着肩膀说那一枪打得准,穿透小队长,还撂倒了后面的士兵。赵友金愣住,低头看手里的枪,枪管还带着硝烟味,才知道自己一枪干掉两个日军。日军被冷枪打懵,缩在土坎后不敢冒头,指挥官喊着重整队伍,但没人敢乱动。赵友金的枪声打乱了日军节奏,八路军趁机撤到山后,绕过山梁,消失在密林里。日军搜索山坡,只找到弹壳和踩断的草,悻悻收兵。 那一枪让赵友金开了窍,之前他舍不得开枪,总是想着省子弹,拼刺刀时也慢半拍。柳家店子阻击战,他跟着战友冲锋,配合默契,但没开一枪,忙活半天没啥战果。源河镇掩护群众转移,他还是攥着子弹不放,排长急了,抢过他的枪打光了子弹,撂倒几个日军。排长训他,子弹金贵,但该打还得打,不然等着挨枪子吗?赵友金听进去了,下定决心下次战斗要打出成绩。下涯村这一枪,让他信心大增,后来作战越发沉稳,枪法准得吓人,成了连队的神射手。

抗战胜利后,1945年8月,日本投降,村里敲锣打鼓,乡亲们燃放鞭炮,孩子们在街头跑来跑去。赵友金站在人群里,手里步枪擦得锃亮,看着红旗飘扬。他选择留在部队,参加剿匪任务,足迹踏遍山野。一次任务,他埋伏在山沟,瞄准持枪的匪首,一枪击中,护送村民安全撤离。任务中,他总是冲在前面,枪法稳准狠,战友们都佩服。退伍后,他回到西坡村,住进老屋,屋前老槐树依旧茂盛。他常坐在树下,给村里孩子讲抗战的事,嗓音沙哑但铿锵有力。他的故事在村里传开,成了后辈眼里的英雄。 赵友金的故事,是无数八路军战士的缩影。他们出身平凡,家境清贫,却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,用血汗和牺牲换来和平。抗战年代,山东根据地的八路军物资匮乏,子弹稀缺,战士们常常靠拼刺刀和土办法跟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。赵友金的经历,展现了普通战士的坚韧和成长,从舍不得开枪到一枪双杀,他用行动证明了勇气和担当。